物聯網開發,蘇州app開發盈點點看到36氪分享了對社區項目的觀察和分析。流量集中、離用戶最近,伴随着消費結構的改變,社區内也出現了一些有意思的新形态。
今天要介紹的智能收件盒子,其将可折疊的箱子安裝在用戶家門口,通過app、小程序用戶可以完成寄收件、生鮮購物、早餐訂閱等服務。無獨有偶,菜鳥也推出了功能類似的“菜鳥小盒”,被稱為新零售最後 0 米生活設施。這像是升級版的“牛奶箱”,且相較于樓底下的櫃子們(基本分為快遞櫃、儲物櫃、智能便利櫃這幾種),此類智能收件盒子似乎更有潛力成為社區流量的入口。接下來,我們從商業模式、拓展空間、競争與壁壘這三方面來拆解一下智能收件盒子。
1.收發快遞是剛需
團隊通過自建倉儲+加盟來服務快遞公司,消費者的訴求是“送貨到手”,驿站或快遞櫃都沒辦法做到,隻有将其拆分到最小化,放到用戶家門口,才能回應這一點。現有模式是驿站+小盒,享收與配送公司合作,先将快遞送至驿站做分揀,再由驿站将符合條件的(超大件暫無法配送)物品送至用戶家門口。
推廣的難點有二,一是怎麼到家門,二是怎麼做配送。
與物業合作。目前推廣下來,除非家裡常年有人、或是門口有鞋架等占去空間,消費者對智能收件盒子其實是很歡迎的,但需要協調鄰裡、物業關系,因此享收現在的策略是和物業合作,繳納進場費,由物業協助推廣。
與配送公司合作。近幾年,末端網點的管理難度很大、生存空間不斷壓縮。有了收件箱,配送效率大大提升,快遞員省去了很多溝通和配送;而合作又能幫享收降低倉儲等成本,結果會是雙赢。
2.收件箱的天花闆在哪?
社區不可一概而論。不同城市、不同地段、不同樓型,都要求不同的解決方案。總結下來,智能收件盒子最适合推廣的地方會是樓梯房,一線城市約有 80% 的小區符合,優先在中高端小區,未來會針對不同社區有不同箱型。除了硬件成本、入場費,最大的成本就集中在運維上了。智能收件盒子目前的規劃是一個驿站覆蓋幾個小區,工作人員集中配送,此外快遞及時送出,也能提高倉庫的利用率,進一步壓低成本。
智能收件盒子不會讓消費者為盒子付費,盈利主要有兩塊:一是按單從快遞費中獲取分成(消費者無需額外付費)。從現在的模型來看,這部分收入能夠至少保證單點盈虧平衡;平均的利用率是 2.5 天打開一次,而一些收快遞很頻繁的家庭,甚至每天都要收 2-3 個快遞。
二就是流量變現了。用戶使用智能收件盒子,都需要打開app、小程序。智能收件盒子目前測試了生鮮和早餐這兩個品類,以生鮮來看,用戶預定下單,商品直接到箱;客單價約為 14 元,轉化率達到 30%(即打開app、小程序到下單的轉化率),這是驿站或者快遞櫃無法做到的。接下來,智能收件盒子并不準備做自營電商,而想将打造為社區消費平台。無論是二手買賣、衣物清洗,還是購物、餐飲,都能在平台内接入相應的供應商,這裡能帶來的收入和想象空間就很大了。
3.可能的入場者還有誰?
我們前文提到,菜鳥也推出了自己的快遞盒子。同樣的道理,如果模式成立,快遞公司們都可能加入進來。二是傳統的一些配送站,智能收件盒子本身與牛奶配送模式類似,那麼這些擁有渠道優勢的站點們也可能入場,他們面臨的是軟硬件的壁壘,以及是否能轉變思路盤活社區流量。
對于競争,智能收件盒子的壁壘會有兩個:一來,點位是“一個蘿蔔一個坑”,用戶不會接受家門口有兩個箱,因此團隊必須抓住先發優勢快速鋪點,未來考驗的會是地推能力。二來,僅靠快遞收入,智能收件盒子盈利能力有限,單獨做沒有價值,必須要跑通整個流程。整個市場很大,有多少戶人家就可能需要多少快遞箱,不是一兩個企業就能吃下的。
蘇州app開發,智能收件盒子軟件開發,蘇州盈點點看來,能為大衆提供便捷的産品都應該有自己的市場。但是在什麼都講究快的時代,抓住第一,先拿下市場的開始,可能可以走的很遠。